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上海历史地图全球珍藏版 | 社会科学报

牟振宇 刘懿峰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地图承载着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但这种探索成果在东西方却是大异其趣。明末清初,东西文化进行了第一次碰撞,并产生了大批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代表的古地图。它们成为学术界研究人类科技史、中西交通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的重要资料。值此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60周年,特展出“全球地图中的上海”。通过地图的演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好地探讨上海以及江南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原文 :《全球地图中的上海》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   牟振宇 刘懿峰

图片 | 网络


众所周知,上海自1842年开埠,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全国第一大港,并将这一领头羊的地位保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这既与上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富饶的腹地有关,也与上海高度的国际化程度有关。近代的上海既是西方人在华及东亚殖民扩张的重要基地,也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表现在地图上,西方绘制了大量精美而精准的上海地图,透过这些地图,足以让我们了解西方世界对于这片区域是何种认知或想象,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上海是如何从小县城转变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


东方地图中的上海

 

上海在全国地图中出现发生在元明时期,而明代出版的中国地图,以罗洪先的《广舆图》影响最著。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彩色本罗洪先《广舆图·直隶舆图》。该图对上海地区地理描绘得颇为仔细,不仅标注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城市的位置,而且黄浦江和吴淞江水系,也标绘得十分清楚。上海位于两江之间,而两江相汇处为沪渎,沪渎指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大明都城図》(1729?)就是依据罗图编绘。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另一幅明代颇有影响的地图,题名为《天下舆地图》,图右下方有甲午仲夏山阴王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题识字样。全图绢底彩绘,色彩丰富,刻画精细,所绘内容甚多,山丘、河道、沙漠及长城都以形象绘法描述,尤以黄河、长江、洞庭湖等水系绘画最为精细。地图中已清晰标出“上海”的名字。此时的上海县与华亭县、青浦县同属松江府所辖,青浦县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曾置县后被撤,于万历元年(1573年)复设县,而嘉定县及崇明县则属苏州府所辖,吴淞江水道情况亦被清晰地标注出来。


明王泮1594年版《天下舆地图》(原件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一幅地图《皇明分野舆图古今人物事迹》(1643年),主要描绘记载明代全国山川地貌、府州县治和各地古今名人的情况,上海、松江府和嘉兴府被标示在地图左下方的大岛中,突显吴淞江水道的形象。上海左侧有文字题为:“陆渍(应为陆绩)陆逊陆凯陆杭陆皆松人”。松江府上有文字题为:“古曰云间”,意思是江东陆氏名族均松江府人。

  

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江南海塘图》(1750-1753),纸本彩绘,采用平立面形象画法绘制,主要描绘江苏太仓至浙江独山一带沿岸图,此图由右向左逐渐展开,海的方位始终在上,不涉及实际南北方向。地图中棕色粗线为沿岸修筑的土塘,棕色圆点为石塘,屋舍和旗杆分别代表墩所和教场,水流以波浪形式表示,突显长江水流的形象。上海以城池的形象被描绘在地图的中间最下方,为黄浦江所环绕,旁有文字标注:“乾隆十三年动帑加筑民挑土圩自虬江赴至胡巷口南岸止长三千二百九十余丈”。

 

《江南海塘图》(1750-1753年)(原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西方地图中的上海


在19世纪之前,出现中国的西洋古地图中,大部分是全国性地图或区域性地图,而上海出现在地图上的时间甚晚。葡萄牙人作为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先锋,是最早从海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也是目前所知最早在世界地图上绘制中国的欧洲人。从葡萄牙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上看,他们最远到达中国沿海的舟山群岛、宁波附近。亨廷顿图书馆所藏费尔南多的《东亚新图》(Southeast China, Japan, East Indies,1570),地图彩色丰富,制作精美,是典型的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绘法。尽管上海并未被标出,但长江下游地区已有标注Liampo(宁波)的地名,而周边分别有地名被标示为Mochosa(一说是马迹山)和chamdocao(疑为舟山长涂岛)。

  

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法国制图学之父尼古拉·桑松(Nicolas Sanson)1652年绘制并首版的《亚洲新地图集》(L’Asie en plusieurs cartes nouvelles)。其中有一幅《中华帝国地图》(Royaume de la Chine),就是根据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在中国收集的地理知识绘制的,精准度超过之前欧洲人所绘的中国地图。该地图上,在长江出海口的一个大岛上标有“sunkiam”的,疑是指松江,在其上还标有“mochosa”(马迹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mochosa上方有一地名,“Xamhay”,就是“上海”,这是目前所见最早标注上海的西方地图。

 

桑松1652年版《中华帝国地图》(法文,原件藏哈佛大学图书馆)


17世纪中叶,西方绘制的中国地图,以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的影响最大。卫匡国受罗马教廷派遣来华传教,1643年到达杭州,主要在杭州、绍兴、宁波活动,故对上海地区十分熟悉。之后又游历了中国十五省的六七个省。他根据亲身游历并参考罗洪先的《广舆图》,编绘了《中国新图集》,并于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这是第一部在欧洲正式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卫匡国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国地理学之父”。


这部地图后来还被译成法、德、西班牙等多国语言,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图集中有一幅《江南省地图》(Nanking,sive Kiangnan,imperii sinarum provincia nona,原件藏哈佛大学图书馆),对江苏省的政区、地理、河流和海岸线描绘甚详,特别对上海周边的水系和湖泊标注地比较准确。从图上看,上海被标注在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交汇处,而松江位于黄浦江中上游,吴淞江和黄浦江河道,也比桑松地图上的准确。

 

卫匡国1655年《江南省图》(原件藏哈佛大学图书馆)


西方人绘制的上海城市地图


1842年上海开埠后,港口地位的迅速提升,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特别是县城以北的租界地区,在一片农业圩田上,迅速长出来一座新城。出于市政管理与城市安全等各方面需要,上海城市地图不断涌现。现存近代上海的城市地图数量惊人,数以千计。根据测绘者身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外国军队绘制的实测地图、租界当局绘制的城市地图,以及中国人绘制的城市地图等。因绘图目的不同,这三类地图各具特色,下文将各选取一些标志性的地图,做一简单介绍。

  

外国军队测量的地图,在近代上海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是黄浦江河道图。1842年6月17日,英国海军在进攻上海期间,由中将巴加(William Parker)指挥的军舰和郭富(Henry Gough)率领的远征军“复仇女神号”(Nemesis)和“麦都萨号”(Medusa)沿黄浦江进行了探测,并绘制了编号为1454的黄浦江地图。这是目前所见第一幅以吴淞江(即当时的黄浦江)命名的黄浦江实测地图,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上海实测地图。

 

《中国:吴淞江,自淀山湖至上海及吴淞口,1842》(原件藏大英图书馆)


其次是军用地图。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1862-1863年盟军保护下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图》(Plan of the district around Shanghai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llied Forces 1862-63)(1864)。该地图是1862-1863年太平天国军队先后两次进攻上海期间,为了保护在上海的租界利益,英法两国合作派驻军队防卫而绘制的地图。该地图主要表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的水陆交通状况、重要城市位置、军事要点、布防等内容。

 

《1862-1863年盟军保护下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图》(原件藏澳大利亚图书馆)


第三,区域地图,既有地理水文情况反映,也有陆路和水道交通,以及村落等信息描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上海及邻近地区图》(Shanghai and neighbourhood)(1909),是英国战争部(War Office)所绘制的地图。该地图精细而准确的绘制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地理水文情况,对陆路交通网络描绘尤其细致,包括火车和电车等运输工具路线等内容,均表现于图。地图右上方以中英对照和音译表示地图中的建筑物和水道的类型。

  

租界当局绘制的上海城市地图,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规划发展和市政建设管理的需要而绘制的地图。首先是租界范围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上海新定虹口租界或美国租界线图》(Map of Hongkew or the American Settlement)(1873?),描绘两次划界后,美租界的区域范围。所附文字内容包括中英文对照的两篇文字,一篇是1863年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熙华德(George Frederick Seward)与上海道台黄芳订立的美租界划界章程;另一篇是1873年美国向上海道台沈秉成再次提出划界要求的《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主要描述美租界新划北面界线及房捐、地捐等税收事宜。

 

《上海新定虹口租界或美国租界线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其次是城市规划图。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上海城市规划地图》(1904)主要描绘上海租界状况以及越界筑路计划,图中上方小图显示的是分别是沪西地区和法租界西侧的计划系统。地图设色绘制表达租界的区域范围,公共租界范围从左至右分别为东区、北区、中央及西区,法租界包括老法租界和新扩展区,位于中国城(CHINESE CITY,即上海县)上方。

 

《1904年上海城市规划地图》(原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第三,内容丰富的城市地图。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上海城市地图》(1922),由上海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制作的地图,详细标示上海各街道、码头、铁路、商业公司和重要建筑物的名字和位置,公共租界四个区域和法租界的区域以不同色彩表示,城区外围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聚落分布描绘得相当细致。

 

《1922年上海城市地图》(原件藏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绘制的上海城市地图


中国人绘制的上海城市地图数量众多,但特别有价值的一幅地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点石斋编绘的《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1884》,是上海城市地图中较早使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精品实测地图,因此在光绪元年初版地图出现后,即被不断再版及以其为底图再制。本文所引为光绪十年的点石斋五印石印版本,描绘更为精美而且以卷轴装形式制作。


此图绘法于传统方志图的平立面形象绘法有迥然不同之处,具有线状比例尺和方位尺,严格以“每格四十五丈,每四格为一里”的标准绘制,并对上海县城内及城外的城垣、街道、河道、桥梁、官衙、书院、教堂等详细标示,上色部分是重点突显租界的区域,赭色为美租界、绿色为英租界、红色为法租界。

 

点石斋《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1884》(原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总之,由英国海军测绘的地图,通常以表现航道、交通和港口状况为主要内容,呈现小比例大区域实测地图的特征;而由外国租界当局绘制的地图,通常以表现租界范围、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为主要内容,呈现大比例小区域实测地图的特征。相反,中国本地绘制的地图,既有中国传统舆图的特征,也采用西方先进的绘图方法,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活动介绍

9月25日,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一楼展厅,“全球地图中的上海”地图展开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隆基、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共同为展览揭幕。


此次展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展期一个月,期间将展出34幅地图,系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按照梵蒂冈使徒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海外知名图书馆馆藏原图高清等大复制而成。


(本文的撰写受惠于2018年9月下旬的《全球地图中的上海》地图展。在此向主办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澳门科技大学和上海图书馆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5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当食品安全遇上“区块链”,社会治理方可实现共治、共益 | 社会科学报

时评 | 我们拟定了“出口竞争力指标”,中国的排名在大幅上涨

文化世族:会逐渐“消失”吗?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